Reflections on Conversation

听众或读者的「接收」,
应该像是棒球赛中的捕手才对。

—— 莫提默·J·艾德勒1

聊天和打乒乓球2是对称的活动,打球时我们在训练自己的神经反应、肌肉力量,聊天时同样是基于对方的配合,来活动自己的心智、提升思维的层次和厚度。

打球有科学的训练体系,能够让技术提升更有效率,聊天亦是如此。大部分时候我们当然不是怀着一个功利的目的去参与聊天,更多的是已经身处一段谈话之中,希望让接下来发生的能够更有意思。
当然我们这里讨论的聊天,需要基于一些假设:

关于聊天技巧,TED 有一篇十分精简的 3 分钟演讲「The keys to a great conversation3」归纳为 10 条,我不认为自己可以总结地比这更好。

  1. Don’t multi-task
  2. Don’t pontificate
  3. Use open ended question
  4. Go with the flow
  5. If you don’t know, say you don’t know
  6. Your experience (don’t) = theirs
    不要过多描述自己,每个人的经历都不相同,聊天不是用来推销自己
  7. Don’t repeat yourself
  8. Stay out of the weeds
    忽略不重要的细节
  9. Listen
  10. Be brief

以上相当于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打球这件事的 dos and don’ts,但其实还可以进一步精简,所有这些都只有一个目的——把乒乓球打尽可能多的回合。

因为打球想玩的更久,所以我会尽量接住球,同时让对方也尽量接住球。所以我需要观察球的轨迹以做出反应,而我也需要注意不要打出凌厉凶横的球,更不要绝杀(假设我的球技真的如此高超)。

打尽可能多的回合,是一个形式上的目的,而不是最终目的。
我希望在聊天中理解朋友的情绪,更了解一个客观事实,对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把一个模糊的概念搞明白,这是一个有趣的过程。
就像在电子游戏中,玩家的分数是对「快乐」这件事的具象化,但它不应该是目的,即使是在比赛中追求分数、时间的选手,最终目的也一定不是分数、时间,而是背后的东西。

关于打球的回合这一外在目标,我们甚至可以轻易地刷分,那就是每次都温柔地发球、同样温柔地接球,在对话这个场景下就是「重复」。

Don’t repeat yourself!4

不论是聊天,还是 coding,不要重复相同的概念。
DRY 会作为很多编程书籍前几章的一个小节,因为这是一个如此容易避免的坏习惯。

很多人认为 coding 中的重复,容易导致信息的不一致。Engineer 们需要花额外的精力去保证多处的一致,而当某一处不一致发生时,甚至很难判断哪个才是正确的信息。

但这并不是全部。

Coding 中的重复是 engineer 对自己的判决——他没有在乎自己 commit 的代码,他放弃了精进自己的技艺。
Twitter 上很多人喜欢开的玩笑是,因为做某一件事很烦,所以 engineer 花了 3 小时的时间写了脚本,每次可以节省 5 秒钟的手动操作。
但其实这并不好笑,并不是 3 x 60 x 60 / 5 == 2160 次之后时间上才是正收益,时间并不是等价的。当用几个小时时间去编写脚本时,是在创作,是快乐的。所以从主观感受上,应该给时间添加权重:有些人选择了用快乐的 3 小时,去消除永无止境而又无法忍受的 5 秒钟们,性价比极高,不是吗?

正如 coding 中的重复,否定的不是这行代码本身,代码有提升空间是一回事,提交 it just works 的代码就是另一回事了。
对话中的重复也不仅仅让这句话丧失意义,还可能否定了更大的一部分。

不要重复。

我们聊了对话中如何发球,如何击球,但是如果对方没有这么做呢?于是,接球也是回合中的重要一环。
球是会旋转的,有经验的玩家会观察球的旋转方向适时地削球,去抵消旋转、去回以更强的旋转。
语言并不都是足够客观、善意的,如果我确实想把球接着打下去,需要用技巧化解迎面而来的攻击性,在对话中这便是「包容」。

我希望与对方继续打球,接着玩下去,理解并接受这些刺,这是我应该做、或者应该学着去做的事情。

Michael Scott,一位永远被人们怀念的 manager 曾经说过5

My point is, that
as long as people like you and me don’t stop talking,
nobody can stop the U.S.A.

而更好的是这一段:

You know, a lot of people say that
if you dig long enough and hard enough,
you will get to China, and that may be true,
but what they don’t tell you is that
if you dig long enough and hard enough in a conversation,
you get to a friend.

但聊天并不一定是两个人的行为,心目中最浪漫的小说结尾是这样的:

我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想读一读马可·奥勒留吗?西蒙斯先生就是马可。

我来介绍你认识那本邪恶的政治小说《格列佛游记》的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还有,这位仁兄是查尔斯·达尔文,而这一位则是叔本华,这位是爱因斯坦,我旁边这一位则是史怀哲先生,诚然是一位非常仁善的哲学家。呐,蒙塔格,我们这儿个个是阿里斯托芬、甘地、释迦牟尼、孔夫子,还有托马斯·杰弗逊和林肯先生,请慢用。我们也是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

我们看完了书就烧掉它,怕被人发现。

最好把它保存在脑子里,没有人能看见或怀疑。我们都是历史、文学和国际法的断简残编。拜伦、托马斯·潘恩、马基雅维利或是耶稣基督,都在这儿。

——《华氏 451》6

是的,与人聊天和看一本书一部电影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同样是在感受情绪,了解一个主观或客观的概念,背后的创作者同样是在循循善诱、层层递进地表达,至少优秀的作品是如此。

那么书籍、电影,和面对面的交谈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是「距离感」,更准确地说是「与自我的距离」。
我们称电影为「造梦机器」,让我们得以从现实中脱离片刻。但梦的代价同样是距离,荧幕再大也只是墙上的一个窗户,窗外是山、是河,看得见风在吹过,却无法步入其中。

与人聊天同样存在距离,没有人的故事是完全相同的,我们都在各自的故事中成长。
朝夕相处的聊天,多的是司空见惯的琐事;跨界的聊天,同样可以遥远得像一个梦。
那么如果一个故事和自身足够相似,却又有很多不同呢?此时的故事,变成了一面没有抛光的镜子。

聪明的读者你发现了吗?
我们不再局限于 Conversation 这个外在形式,而开始聊 Conversation 中的影子。标题 Reflections on Conversation 并不是对「谈话」这件事的「思考」,而是「谈话」中的「自我投射」。
所以更准确的标题应该是 Reflections on Reflections on Conversation,有 get 到吗?这是一种十分高级的写作技巧,卡尔维诺风格的思维游戏。😎

面前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
那会儿没什么书看;
中学倒没听 Coldplay,不过之后一直在听,Spotify 说我是全球前 4% 的粉丝;
我曾经也遇到了同样的事,做了一样的反应;
不过这件事就不同了,我到现在也没有做;
……
对话不再是乒乓球的单打,对方的过去、我的过去都拿起了球拍,变成了双打。
嗯,我之前也这么做了,太好了;哦,当时要是那么做,现在会变成这样啊。

没有和对方去对比,没有谁的故事开场是完全相同的,完全没有必要去对比,所以根本不会有 I could have done sth 之类的遗憾。但是在对方离场之后呢?原本的双打只剩下了自己一方,在刚才故事的余音下,还是会不禁地 what if。

贪啊,贪,对过往的 review 里,想的多的,还是那些没做到的事。

这其实是和一位好友享用了一整天哇酷哇酷的墨西哥菜,随后却感到 emo 的故事。


  1. 如何阅读一本书 (豆瓣) ↩︎

  2. 想过平时并没有打乒乓的习惯,为什么总是喜欢用乒乓举例?
    因为自己是中国人?用自行车举例在这里不合适?
    也许是因为 Hulu 的 pantry,在那里度过了许多开心的时光。 ↩︎

  3. The keys to a great conversation | Celeste Headlee - YouTube ↩︎

  4. Don’t repeat yourself - Wikipedia ↩︎

  5. The Office 7x10 “China” - Trakt ↩︎

  6. 华氏 451 (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