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 JNI 的时候,Kotlin 与 Rust 传递复杂结构,需要手动赋值每一行属性,非常繁琐。
想到也许可以用 Protocol Buffer 作为中间载体,依赖自动生成的类。
效果倒是可以,input 和 output 都使用 ByteArray 了,两边各自反序列化一次就行。
但是吧,10 个属性的结构,在 Rust 下面生成的文件也就 60 行,在 Java 里有足足 2500+ 🤯
Protobuf java generate to large methods
只能说,凡事皆有代价。
archinstall
脚本还挺香,完整保留了 Win 11 分区和引导。
碰到的唯一需要调整的地方是,安装完毕提示 “Would you like to chroot into the newly created installation and perform post-installation configuration?” 我直接无视就重启了。
最好 chroot 然后添加 bootloader config,修改后 bootctl list
确认一下。大概率碰到的问题是,选了 linux-zen 的 kernel,和默认的 vmlinuz-linux
& initramfs-linux.img
匹配不上。
用了 10 年的 Arch 了,之前都是 zsh 一行行敲命令安装,再也不想回去了。
一想到人类其实也被多巴胺奴役着,搞一个 super AI 管理社会,感觉也差不多?
对于程序员和开发人员来说,如果完成某项任务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对他们是个挑战,却又恰好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就会觉得很有乐趣。因此,趣味性是一个峰值效率的标志。
……
乐趣是一个符号,意味着效能、效率和高产。
——「UNIX 编程艺术」